《华尔街日报》当地时间6月16日的一篇报道关注到这样一个现象。近年来,至少有6家中国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在波士顿和硅谷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并且,这些企业正从美国大型药企挖走人才。
例如,百济神州找到了美国基因泰克公司的前医疗主管埃里克·亨德里克,任命其为顾问,后又被任命为医疗官,随后吸引了美国的员工400多人。
业内表示,中国生物制药公司招纳美国人才,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生物企业向海外扩张的势头,需要更多人才的加入,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人才的重要性。
过去,一些在外留学、工作的医药人才会选择在国外药企做研究。业内资料显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出现了大批奔赴发达接受教育的留学生,并且许多留学生毕业后都选择留在了欧美工作,并逐渐升任各企业管理层。
“10年前,人才流动状况是大约每7名中国留学生中仅有1人回国,这个比例导致国内的人才流失严重。”业内如是表示。
据了解,当时国内留不住人才,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在硬件方面,由于国内科研设备运行效率较低,综合效益有待提高。据悉,很多科研人员都会遇到缺乏良好科研设备进行研究或实验的情况。
另外,软环境也是造成中国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受各种管理规定的影响,很多科研人员都把精力放在课题上,对课题的成果质量却不加以重视。另外,中国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较低,这也导致科研人才更愿意选择在国外工作。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医药政策环境的利好,医药创新研发速度的加快,过去需要一两年才能通过审批,当时被审批耗死的企业不在少数。现在审批只需要三个月到半年,药企减少了不少风险。
另外,“新三板+h股”的两地挂牌机制为新三板企业加快上市打开了“绿色通道”,药企不必摘牌就可登录港股。
在此背景下,药企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为提升创新力、新技术、新思维,企业对于创新研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惜花重金聘请更多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医药人才。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回国,利好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更多具备价值的创新药品的研发。
例如,再鼎医药的运营官曾是强生制药部门的并购主管,自2018年末上任以来,他已在硅谷聘请了10名研究人员,加入再鼎医药实验室的药物研发工作。其中,曾在百时美施贵宝工作的分子生物学家彼得·布拉姆斯也于2018年年底加入了再鼎医药。
业内表示,虽然初创公司具备不确定性,目前也没有数据显示有多少美国制药企业高管跳槽到规模较小的中国企业,但预计这一数字还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