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数十好友围案欢聚在繁花似雪的花架下饮酒畅叙。众人相约了一个独特的行酒令:落花掉进谁的酒杯,谁就得将杯中酒喝净。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微风阵阵拂来,洁白的花瓣像雪片一样纷纷落下,酒杯里、几案上、衣袖中洒满了落英,在座者无一遗漏……如此浪漫至极的场景,记载在南宋时期重要的文言小说集《曲洧旧闻》中,说的是北宋翰林学士范镇为商议国事政事,邀友在荼蘼花下举办“飞英会”的雅事。
如今,人们对荼蘼比较陌生。其实在古代,它曾是一种非常有名的花卉。《群芳谱》上记载,荼蘼花“大朵千瓣,香微而清,盘作高架。”可见当时的荼蘼,已被人们当做绿化美化的观赏花卉而广为栽培了。
荼蘼的神秘气质无疑来自佛教。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一句佛语“开到荼蘼”,为这种花卉赋予了一种尘烟散尽的末路之美。为什么“开到荼蘼”就表示完结了呢?因为荼蘼的花期在春末夏初,也就是一年的春花花季结束之时。待到荼蘼开花了,百花也就凋零了。这样的意境,无疑是很震撼人心的。
从古到今,荼蘼花开就成了文人墨客争相吟诵的题材。从宋代任拙斋的“一年春事到荼蘼”,到宋代吴淑姬的“谢了荼蘼春事休”,再到《红楼梦》中麝月抽到的花签“荼蘼——韶华胜极”,无不传递出一种对美好事物无奈消失的情绪。而最具韵味的,当属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杜沂游武昌以荼蘼花菩萨泉见饷》中的两句感叹:“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此时,荼蘼花开的原意早已被引申开来,注入了一种“终极”的禅意。
在佛典中,有一种神秘的“天上之花”,被形容为色泽洁白、质地柔软,象征着纯洁,凡有缘得见此花者,其恶自然会得到去除。此花名为曼珠沙华,它究竟是现实生活中的哪种花卉?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在一般的认识中,曼珠沙华即彼岸花,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石蒜花。但是细看佛经中关于曼珠沙华的形态描述,显然又与石蒜相去甚远。那么曼珠沙华究竟是什么花呢?有学者提出,它应该是荼蘼花。理由是佛典中的彼岸花是“无茎无叶,绚烂绯红”的,这非常符合石蒜的形态,而曼珠沙华则是“白色而柔软”的,两者格格不入。倒是荼蘼花的形态,更符合曼珠沙华。因此他们认为,曼珠沙华和彼岸花并非一回事,曼珠沙华是荼蘼,彼岸花是石蒜。这种围绕着佛教而引申的莫衷一是的话题,为荼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现实中的荼蘼其实很平凡,它的中文标准名为悬钩子蔷薇,别名山蔷薇、百宜枝、独步春、琼绶带、白蔓君、佛见笑、雪梅墩。荼蘼品种繁多,约有124属3300余种,广泛分布于全球,其中我国就有55属1000余种,在山坡、路旁、草地或灌丛中均有野生。
荼蘼的外观形态也很平凡,多为落叶或半常绿蔓生小灌木,攀缘茎,高可达5米-6米,茎上有钩状的刺,因此用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绿化的优良观赏花木。花色白且芳香,于春末初夏盛放。荼蘼的果实近球形,于9月-10月入秋后果色变成深红,这种红果既可加工酿酒,也可直接生食,因此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很多地方都将之亲切地称为“糖葫芦”。
(作者: 陈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