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冒着滚滚白烟的蒸汽火车在城区穿行,铁路两旁站满了挥舞着花束的人群……当时大半个城的人都聚集到了火车站,那是吉首群众头一回见到火车。”
近日,新华社客户端刊发《湖南湘西州:一条铁路上的改革开放变迁史》一文,回顾了40年前吉首人民第一次见到火车时的情景,并由此展开,讲述湘西铁路、公路改革开放变迁史。文章引发网友广泛关注,48小时内浏览量近100万。
新华社客户端原文截图
湖南湘西州:一条铁路上的改革开放变迁史
新华社长沙10月20日电(记者 张玉洁 高文成)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内仍保留着一张40年前,火车首次进入州府吉首的照片。照片上,一辆冒着滚滚白烟的蒸汽火车在城区穿行,铁路两旁站满了挥舞着花束的人群。
1978年,火车首次进入湘西州州府吉首,一辆冒着滚滚白烟的蒸汽火车在城区穿行,铁路两旁站满了挥舞着花束的人群。唐克立摄
时任吉首火车站值班员、如今已73岁的廖治华告诉记者,当时大半个城的人都聚集到了火车站,那是吉首群众头一回见到火车。
湘西自古行路难。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湘西因交通闭塞,贫困已久。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同年,纵贯中国南北的第二条交通大干线焦柳铁路的枝柳段(湖北枝城至广西柳州)在湘西永顺县境内合龙,全线贯通,途经州内5县市,打开了这个少数民族地区闭塞千年的大门。山区大量木材、药材和土特产得以运出,而外地的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工业设备等也能通过铁路运进。
80年代怀化机务段“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原机务段大门。怀化机务段供图
“当时在枝柳线上跑的最多的是货运火车。那时公路不发达,主要依靠火车运货,最多一个月有近千辆火车在吉首站卸货。”廖治华说。
火车的到来,让吉首一跃成为湘西地区以及毗邻县市的交通枢纽。廖治华回忆道,当时火车票“一票难求”,售票厅常常大排长龙,春运时不得不在外搭棚售票。
这样的境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湘西为公路建设投入大笔资金,新建公路78条,改建公路43条,新修桥梁109座。
广铁集团怀化机务段张家界运用车间机车司机周金坤(右)和搭档成祖杰(左)发车前走向列车。怀化机务段郎建斌摄
公路的迅速发展为铁路货运分流。“90年代,到吉首的货运火车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客运火车的增加。”廖治华说。
广铁集团怀化机务段张家界运用车间机车司机周金坤,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入职的,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1年。
周金坤说,他负责牵引的区域是从怀化到张家界,途经湘西境内,一路要穿越161个隧道、138个桥梁。“虽然当时铁路系统已将蒸汽机车转换为依靠柴油产生动能的内燃机车,牵引动力得到极大提升,乘车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但现在看来,那时线上跑的还是以‘慢火车’为主。”
21世纪伊始,受自身发展理念、自然条件、交通瓶颈和发展机遇等因素制约,加之湘西周边地区异军突起,吉首的交通“龙头”地位逐渐受到“挑战”。
广铁集团吉首车间站党总支书记徐智告诉记者,虽然周边地区来吉首坐火车的人数减少了,但当地少数民族老百姓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变多了,外出务工的人开始增加,坐火车的当地老百姓还是很多。
吉首市老城区火车站附近。吉首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火车发展的同时,湘西高速公路的建设也没有停滞。2008年12月,湘西首条高速公路常吉高速建成通车,使湘西融入全省“4小时经济圈”,至此,火车再也不是湘西老百姓外出的首选交通工具。
“从当地人购买火车票的趋势就能看出,从前只要有票就行,到后来则要有座位,还要快车。”徐智说,到2010年以后,普通火车客流量有了明显减少。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湘西的经济社会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交通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期。
2016年12月,设计时速350公里,途经湘西永顺、古丈、吉首、凤凰4县市的张吉怀高铁正式开工;2017年1月,湘西机场建设正式启动;同年11月30日,永吉高速建成通车,湘西实现县县通高速,形成了以吉首为中心的湘西“两小时经济圈”。
乘客在麻阳站登上7266次绿皮“慢火车”。新华社记者高文成摄
而见证了湘西改革开放40年巨变的枝柳铁路,早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在枝柳铁路南段,还有一趟平均时速不足40公里的慢火车,穿梭在湘西的崇山峻岭间,当地人称它“慢慢游”。目前,枝柳线上仍经过湘西州境内的慢火车,只有往返于怀化和澧县之间的这一对,全程381公里,运行8小时57分,途经大小站40个,20余年未涨价,票价最低1元,运载着当地老百姓和鸡鸭鱼、蔬菜等货物。
每逢赶集,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65岁的林玉珍都会乘坐这趟车到吉首进货。“这个车方便,当天可以来回,从麻阳到吉首只要3块钱。我坐了几十年,以后也会继续选这个车。”林玉珍说。
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玉洁 高文成
编辑|龙尧
监制|龙尧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